第一部分 - 心理急救定義

目錄

第一章:理解心理急救 

1.1 危機事件如何影響人們?

1.2 什麼心理急救?

1.3 心理急救:何人、何時、何地?

第二章:如何盡責地提供協助

2.1 尊重受助者的安全、尊嚴和權利

2.2 調整自己來適應受助者的文化背景

2.3 暸解其他緊急應對措施

2.4 照顧好自己

第一章:理解心理急救

1.1危機事件如何影響人們?

世界上經常發生許多令人痛苦的危機事件,像是戰爭、天災、意外等,自己、家庭甚至整個社區都可能遭受影響,人們可能會失去家園或是親人,也可能與自己的家庭分離,更可能目睹暴力、破壞,甚至死亡。

儘管每個人都可能受到這些事件影響,但每個人對於危機事件的反應和感受是不同的,多數人會感到不知所措,且對於發生的事情感到困惑及不解,有些人可能會感到恐懼、焦慮、麻木、甚至處於游離狀態,有些人可能只有輕微的反應,但其他人可能會有很嚴重的反應,而影響這些反應的因素包括:

  • 他們所經歷的事件性質及嚴重程度
  • 以前曾經歷的事件影響
  • 生活中是否有他人的支持
  • 健康狀況
  • 個人及家庭的心理健康病史
  • 文化背景和傳統
  • 年齡

每個人都有能力幫助他人面對生活的挑戰,但有些人在面對危機事件時會比較脆弱,他們需要更多的幫助,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年齡(老年人或小孩)、有身理或心理的疾病、被周圍的人排擠、或他們是多數暴力攻擊的目標族群。第3.1章有對於這些弱勢群體的幫助指南,可以供各位參考。

1.2什麼是心理急救?

根據環球計畫(Sphere, 2011)及聯合國機構間常設委員會(IASC, 2007),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簡稱PFA)為針對受創傷的人所提供的支援,主要包括以下主題:

  • 在不打擾受助者的前提下,提供實質的關懷和支持
  • 評估受助者的需求
  • 協助受助者滿足基本需求(例如:食物、水及重要訊息等)
  • 聆聽受助者的話語,但不強迫他們一定要說出口
  • 安慰受助者,並幫助他們取得平靜
  • 幫助受助者獲得重要訊息、可取得的服務及社會支持
  • 保護受助者不受到二度傷害

注意!心理急救⋯:

  • 不是只有醫療專業人士才能提供
  • 不是心理諮商
  • 不是心理解說(Psychological Debriefing),因此受助者不需要對引起自己不安的危機事件做更詳細的討論
  • 不是要求受助者分析他們所經歷的事情,也不用要求他們重新整理發生的事件和時間
  • 不強迫受助者談論對這件事的感受及反應

心理急救為心理解說的替代方式,許多研究證明心理解說的效果不明顯,且心理急救所包含的因素,似乎對受助者的長期恢復最有幫助,包括:

  • 安全感、與他人的關係、充滿希望和平靜
  • 獲得社會實質和情感的支持
  • 作為個人及團體,都可以有能力幫助自己(自助)

*心理解說:通過讓受助者簡單且有系統地講出自己在危機事件的想法及情緒反應,以達到減輕心理壓力及舒緩心情的目的。

1.3心理急救:何人、何時、何地?

  • 何人提供心理急救?

心理急救的服務對象是近期因危機事件而受到創傷的人們,包含兒童、成年人、及老年人。但不是每個遭受到危機事件的人都需要且願意接受心理急救,因此我們要注意,不要強行幫助那些不願意接受幫助的人,我們能做的只有讓自己成為隨時可以提供協助給需要幫助的人。

有時受助者可能需要比心理急救更專業的協助,因此我們需要暸解到自己能力的局限,並適時尋求他人的幫助,例如醫護人員、地方政府機關等。以下為需要接受更專業協助的族群,應特別注意:

  • 受到嚴重且危及生命安全的傷害,需要緊急醫療救援的人
  • 因為過分心煩意亂,而無法照顧自己的人
  • 可能會傷害自己的人
  • 可能會傷害別人的人
  • 何時提供心理急救?

雖然受到創傷的人在事件發生一段時間後,仍可能需要長期的幫助,但心理急救主要是幫助近期遭受危機事件影響的人們。我們通常會在事件發生中或剛剛發生時提供心理急救,但也可能因為事件持續的時間及嚴重程度的不同,而在事件發生的幾天、幾週、或幾個月後,才提供心理急救。

  • 何地執行心理急救?

只要是安全的場所,我們都可以提供心理急救,例如學校、醫療中心、避難所及食物配給所等。最理想的場所為有足夠的隱蔽性的地方,我們才能在與受助者交談時,充分維護受助者的隱私。

第二章:如何盡責地提供協助

2.1尊重受助者的安全、尊嚴和權利

當為受到創傷的人進行心理急救時,我們有責任需要保護受助者的安全、維護受助者的尊嚴及權利。

安全

  • 避免自己的行為造成受助者的二度傷害
  • 盡自己最大的能力,保護受助者的安全,避免受到其他生理和心理的傷害

尊嚴

  • 尊重受助者,並順應他們的文化和社會規範

權利

  • 保證受助者能夠在沒有歧視的情況下,公平地得到幫助
  • 協助受助者得到自己應該有的權利與支持
  • 只採取能夠讓受助者得到最佳利益的行動

面對任何人,無論對方的年齡、性別及種族,我們都應該把以下的守則謹記於心,無論未來是因為工作或是參加志工服務,謹記這些準則都能使受助者免受到近一步的傷害,並且能夠提供最好的關懷,讓受助者得到最佳的利益,以下為道德行為準則,可以供大家參考:

正確的行為

  • 誠實守信
  • 尊重別人自己做決定的權利
  • 意識到自己的偏見,並且放下偏見
  • 讓受助者清楚知道即使現在不願接受幫助,未來仍然可以尋求協助
  • 尊重受助者的隱私,並適當地保密受助者的話語
  • 依據受助者的文化背景、年齡和性別,做出恰當的幫助

不正確的行為

  • 作為幫助者,不能利用與受助者之間的關係
  • 不能以幫助為理由,向受助者收取任何錢財或利益
  • 不能作出虛假的約定或是給予假消息
  • 不能誇大自己的技能
  • 不能強行幫助別人,也不能打擾到受助者
  • 不能透過施加壓力的方式,讓受助者講出自己的經歷
  • 不能將受助者的經歷分享給他人
  • 不能對受助者的行為或感受作出評價

2.2調整自己來適應受助者的文化背景

當危機事件發生時,受影響的人們常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其中也可能包含少數民族或被社會邊緣化的族群。不同的文化決定相異的相處模式,例如有些文化不習慣和家人以外的人講述自己的想法、女性之間的交流比較合適等。

當你和一群來自於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工作時,作為幫助者,需要意識到自己的文化背景,並且去除掉因為這些文化所帶來的偏見,應當使用最恰當且舒適的方式來給受助者幫助。

每個危機事件都有其獨特性,我們應該要思考並考慮當地的社會文化,而我們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如下:

服裝

  • 我是否需要穿戴特定服裝以顯得禮貌一點?
  • 受影響的人需要穿著特別的服裝,來讓他們保持尊嚴或是習俗嗎?

語言

  • 當地常見的問候方式為何?
  • 他們使用什麼語言呢?

性別、年齡和自己的限制

  • 是否應該只讓女性來幫助需要幫助的女性?
  • 我可以接觸誰呢?(例如:一家之主或團體負責人)

身體接觸和行為舉止

  • 當地人習慣的身體接觸有哪些?
  • 我們可以握手或觸碰肩膀嗎?
  • 對待老年人、孩童、女性或其他特殊群體,有什麼需要特別考慮的行為嗎?

宗教信仰

  • 受影響的人中有哪些不同的種族及宗教?
  • 哪些信仰及習俗對於受影響的人是很重要的?
  • 如何讓受影響的人理解現在的情形?

2.3暸解其他緊急應對措施

心理急救是一種大規模的人道緊急事件救援措施(IASC, 2007),當數百人、數千人受到影響時,多樣化的緊急應對措施都會被實施,例如搜救行動、緊急醫療救援、避難庇護、食物配給、家庭追蹤和兒童保護等。救助工作人員和志工常常很難確定哪些場所有提供這些服務,尤其是那些大規模災難後或沒有有效醫療運轉的地方。想辦法暸解可以使用的服務和支援,可以讓受助者得到許多實用的幫助和訊息,因此在危急情況下,我們要盡量做到:

  • 遵從相關危機處理部門的指導
  • 暸解有哪些緊急應對措施,及受助者可以使用的資源
  • 不要阻礙搜救行動
  • 要明確暸解自己的角色和限制

提供心理急救不一定需要心理學或醫療背景,但如果想要在危機處理現場提供幫助,我們希望你能夠組織一個小組一起工作,單獨行動多會讓自己身陷危機,而且也可能得不到自己和受助者所需要的資源。

2.4照顧好自己

要盡責的提供協助也代表須要照顧好自己的健康,作為一位幫助者,你或你的家人在危機情形下的經歷,可能會影響到你自己,所以一定要特別關注自己的健康,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的健康,只有照顧好自己、維持在最好的狀態,才能夠為他人提供最好的幫助。而當你身處於一個團隊,也要同時多注意他人的身心健康狀況,詳細請參考第4章節,有更多對於照顧者自身的關懷。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